
12月7日,由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科学创新”——第六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讨会,在深圳市紫荆山庄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艺术智库、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深圳社会科学院、法国阿多瓦大学、日本福冈国际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嘉宾及青年教师七十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周丹分别代表主办方深圳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致欢迎辞。吴报水介绍,饶宗颐文化研讨会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宗旨,以跨文化跨学科的独特视角与方法,深入探寻真问题,立志贯通古今未来,为学术发展开辟全新的道路。周丹指出,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的平台,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在继承和弘扬前辈贡献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面向中国大地、中华文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深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指出,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的建设体现了深圳大学长期坚持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努力;近年来,研究院推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入选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广东省社科联研究基地评选中获评“优秀”等级,希望各位专家通过本次研讨会不断推出具有理论分量、思想含量、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动能和智力支撑。
第六届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讨会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科学创新”为主题,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方法与路径”“AI时代人文学科的挑战与创新”“跨学科知识联合:哲学、文学艺术与科学”等三个议题展开。
在上午第一单元主题演讲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王京生以《新质生产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马寅卯以《全球视野中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题,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以《文学人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与交叉学科经验》为题,潮州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二级巡视员陈韩曦以《饶宗颐对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贡献》为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受香港饶学联汇创会会长饶清芬委托,陈韩曦演讲前还宣读了饶清芬为第六届饶宗颐文化研讨会发来的致辞。
在第二单元主题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讲席教授高全喜以《法律与文学——一种结合学科的文明史视野的考察》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以《寻找中国性:比较神话学的老传统与新视域》为题,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以《中国科幻研究中自主知识建构的经验:重要性、可行性、方法学》为题,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刘洪一以《从知识基原出发——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逻辑起点》为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在下午第三单元主题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宣扬以《AI时代人类文化重建与艺术创新》为题,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以《数智时代人文学科的挑战与创新》为题,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罗海鸥以《AI时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题,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副教授张晓芳以《实体论对人文科学创新方法论提出的三个期待》为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珺以《以核心概念研究推动人文科学创新》为题,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郁龙余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历史的必然》为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在第四单元主题演讲中,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俊忠以《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为题,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江玉琴以《数字人文、科幻电子游戏与新知识体系建构》为题,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教授海村惟一、日本久留米大学讲师海村佳惟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论——以士尔〈界本论·引言〉为例》为题,法国阿多瓦大学副教授李晓红以《赛努奇博物馆门前悬挂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肖像的启示》为题,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启波以《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及其效应》为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会议讨论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独立而坚实的学理依据和思想支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根植优秀传统文化,以独特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自觉建构知识体系的中国表达,实现对西方知识体系的超越。探索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方法和路径,对于应对当前人文学科的挑战,有着创新引领和学科建设的功能与作用。
刘洪一对此次研讨会作了简要的闭幕总结,他认为此次论坛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讨会主题突出,集中探讨了时代性的大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研讨会创新探索性强,各位专家观点新颖、论述扎实,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真切见解,而不是空泛议论;三是突出跨界知识对话,这是历届研讨会坚持的宗旨,不同专家学者从文化、哲学、文学、古典学、民族学、神话学、生物学、数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共同参与研讨,展示出鲜明的学术前沿性和实践前瞻性;四是通过知识间的交叉对话,在深化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整体认识的同时,也发掘出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