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九讲: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五观及C管理体
主讲:成中英教授
时间:2018年6月28日(周四)下午15:00-17:00
地点:深圳大学行政办公楼628室


主讲人简介:

成中英,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世界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终身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学会(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 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英文《中国哲学季刊》(1973)的创立者和主编,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2018年6月28日(星期四)下午,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饶宗颐讲坛”第十九讲《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五观及C管理体系思考》于深圳大学行政办公楼628会议室顺利举办。主讲人成中英教授是国际中国哲学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世界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终身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1974)、国际易经学会(1985)、国际儒学联合会(1993)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与首倡者,当代中国管理哲学的开创者,英文《中国哲学季刊》(1973)的创立者和主编,常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的彭鹏等教师,师范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参加了本次讲座。

成中英教授从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以降,以康德《世界永久和平》为代表的德国方案,以国际联邦、联合国为代表的美国方案在遭遇种种困境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积极有效、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协力的安全繁荣社会,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问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并切实践行合作、共赢、平等、人类共享的“百花园”理想。

然后,成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他将这个思想基础概括为四部书、新五观,以及七个意识。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于《易经》、《尚书》、《礼记》、《论语》等中国经典典籍。《易经》“乾道变化”里的“乾”指创造力,与之相对的“坤”指材料。其总体意义为用创造力将先天材料变成现实。“品物流行”指新生命的繁衍。“各正性命”意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人各自的命运要自己负责,这样的个体组成不同阶层的组织和群体。“保合大和”指人类的各个群体发展繁荣,同时它们又和谐共存。《尚书》、《礼记》、《论语》也都以人的共同体为先,强调推己及人和无私的道德,从和睦九族到平章百姓,到协和万邦,再到万邦之间的友善相处。也就是说,从黄帝开始,中国政治文化就走的是家国一体的整体路线,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产生的文化根源。

“新五观”是马宝善先生提出的有关人类共同体的力量与精神学说,内容包括以《易经》为代表的宇宙意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自然意识,以《皇帝内经》为代表的生命意识,以《论语》为代表的文化道德伦理意识,以及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成功与成就意识。成中英教授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两项,即以《尚书》为代表的政治意识,和以《礼记》为代表的世界意识,它们形成人类共同体的七种意识。成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管理哲学》一书还提及墨家的博爱精神、科学精神,还有《坛经》的过而能改、超越自己的超越精神。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拥有强大经典社会的支撑,这些经典也为该理念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提供无穷的动力。

讲座结束之后,与会师生与成教授就家庭对个人共情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走出去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饶宗颐文化讲坛第十九讲在愉悦祥和的气氛中圆满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