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下午,“饶宗颐讲坛”第三十三讲在深圳大学六合苑106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山大学范劲教授主讲“世界文学可以编码吗?”范劲教授围绕“艺术是什么”“文学是什么”等本质性问题,聚焦世界文学符码,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重新面对世界文学编码的重要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江玉琴教授主持,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洪一教授、人文学院王春景教授以及饶研院、人文学院部分老师、博士硕士生参加了讲座。

范劲教授是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德文学、德国汉学、世界文学理论等研究,出版了《从符号到系统:跨文化观察的方法》《“文学中国”的域外生成: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演化》等著作,曾翻译卢曼《作为激情的爱情》等作品。卢曼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以其复杂而系统化的社会理论体系闻名,是“系统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社会学、法律、政治、教育、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劲教授首先从卢曼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艺术是可以编码的吗?”出发,详细分析了卢曼的艺术观念,即艺术作为一种交流系统是可以编码的,艺术有自己的系统,在自己的编码之内可以实施符码的操作性。接着范劲教授以波鸿大学普隆普和维尔伯探讨的“文学是可以编码的吗?”作为对卢曼“艺术是可以编码的”回应,详细分析了文学作为一种自治系统,形成系统指涉与环境导向的交替,因此文学是可以编码的。范劲教授还结合当时哲学界与艺术界的争论,强调艺术与文学都具有交流属性,艺术系统与环境操作的交互开启了其自我指涉过程。因此卢曼的艺术论是对建构主义的超越。

范劲教授聚焦“世界文学可以编码吗?”这个问题,认为世界文学的编码基础是要有世界文学的自我指涉、符码,这样才能生成世界文学的系统。范劲教授从两个方面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基于卢曼对实在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区分,世界文学是对世界文学已有成规的否定。世界文学应意识到全球范围以及其他世界文学的存在,以此形成联结关系,因此世界文学在世界之内。世界文学不再是先验的主体性表达,而是对自我指涉的世界运作的模仿,由世界文学运作生成世界文学的具体形式。其次,世界文学是悖论性的。“作为二阶系统的世界文学”包含了大量的悖论,如文学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既是普遍性的又是民族性的、既是无限性又是个别性的。还有诸如后殖民中心与边缘的悖论、建构与解构的悖论、一个世界文学与多个世界文学的悖论。解决悖论的方法就是世界文学形成自我指涉并形成与外来环境的交互,认识到世界文学系统是以自我为媒介的书中书,同时世界文学还以环境其他媒介来生成世界文学要素。

最后范劲教授总结,卢曼的系统概念在世界文学领域的运用意味着它不是把主体视域当作唯一世界,而是承认不同世界的可能性。不同世界有不同的文学生产方式,由人文传统在书写媒介中形成的“文学性”观念只是其中一种。

范劲教授的讲座抛开现有的文学性、主体性观念来重新认识艺术、文学与世界文学,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范劲教授就一些现场提问,如认为系统论等科学理论会解构文学精神、海德格尔的物性存在和器具存在、文学编码导致文学创作和作者概念的重构等问题作出了回应。

讲座尾声阶段,刘洪一教授高度评价了范劲教授的讲座,认为范劲教授关于世界文学编码问题的相关介绍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既有原理性又有前瞻性的重要命题,从独特的角度探讨和回应了文学与艺术的本质、文学与艺术研究的范式重构、研究视域的边界与融合等,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很有启发性。本次讲座和讨论持续约两个半小时,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