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下午,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六合苑·学术沙龙”迎来2021年第1期活动。活动在深圳大学六合苑106会议室举行,也是疫情出现后“六合苑·学术沙龙”的首次线下活动。来自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喻继高工笔画研究院、刘宇一艺术研究院、人文学院的二十余位教师及部分博士研究生围绕“学科融合视域下的新文科建设”问题展开了讨论。

本次沙龙由刘茜教授主持,她简要介绍了沙龙选题“学科融合视域下的新文科建设”的形成背景。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新文科建设,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并列,旨在解决现有学科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学科分化太细、缺乏方向感。

围绕沙龙选题,与会学者就“新文科‘新’在何处”“新文科建设如何破局”“如何建立新文科的时代意义”“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喻继高工笔画研究院李大成副院长认为,文史哲养心塑魂,经管法实务世功,文化艺术育人化人;艺术管理学科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学科,要用一种大文化,大艺术,大视野,大手笔的交叉融通的综合观来建设,努力培养高尖端艺术管理人才,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高雅艺术贴近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比较文学研究所江玉琴教授认为,人文学科应时刻观照技术带来的社会文化变革及其思想认知变化,致力于理解和解释人类文明与文化,充分发挥人文科学的学科优势,力图为技术发展的未来找到适宜的路径,为人类与技术的共存与共融提出方案。对此,她进一步提出智能人文研究主张,认为智能人文指向的并不仅是适用于人类的人工智能研发,更指向人文思想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互动与融合,呈现的是人类融入技术、技术融合人性的交互性新认知新思想范式。祝安顺副教授认为,新文科建设主要目的是实现跨学科发展,跨的路径有综合与交叉两种,交叉在文科内部早已开始,但综合就必须解决内部的一致性,这是难点,当然文理工的全面交叉跨越,是否可能,有待探讨。对此,建议饶院全体同仁共同设置一门人文为主的本科通识课,以问题为导向,每个老师结合专业,开展讲座式教学。苏磊副教授认为,如果只局限在文史哲内部的打通,新文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不是很大。重点是形上哲思与形下实践要结合,这也是往回看的继承历史,与往前看的传播文化相结合。往前看,重点在跨出去,尤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传统智慧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比如心理学与心学。饶院可以在深大内部与兄弟院系展开合作,更可以与外面的企业机构展开合作,逐步形成学术影响力。林艳副教授认为“新文科”与“旧文科”相比,旧文科重文轻理,理工农医科是其短板,从而限制了整个文科研究的视野和格局。旧文科的规模集团效应不够显著,提质增效能力明显不强。新文科要打破文理界限,在学科体量上创造N次方效应。具体结合古典学研究方向,她建议在新文科思想指导下,成立拥有一定规模的古典语言工作坊,传承经典,守正创新。陈雅文老师以“大历史”为例,发表对于“新文科建设”的期许,她说,大历史旨在提供一种历史框架,打破学科的界限,每当学到新的知识,都可以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不论是生物的、物理的,还是历史的、哲学的。其优点是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得非常清楚,也更加有趣。陈雅新老师以“艺术学”为切入,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到,学科的不断细化,是人类知识增长的产物,对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学科划分过细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以戏曲研究为例,戏曲研究包括戏曲文献、戏曲文学、戏曲文物、戏曲音乐、戏曲表演等等方面,没有一个学者能精通所有,但如果想对自己研究的对象有较全面的认识,就要跨学科地补充知识。事实上,艺术本来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等,设立“艺术学”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地研究艺术。周磊老师则以“新文科”与“中国气派”为题谈到,从纵向历史角度来说,新文科适应了将分散了的文史哲重新组合的语言。古代虽有经史子集的划分,但在根本意义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划分。现代学科体系把文史哲拆散了,尽管有深入研究的好处,但欠缺全局视野。新文科重新将文史哲整个在一起。横向方面说,新文科要有政治性和中国性,突出现实需要和中国气派。王伟均老师从新文科的四个新维度反思“新文科建设”问题,他说,如果按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特点来看,首先,新人文精神主题为比较文学学科一直以来所强调;其次,比较文学所涉及的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与跨文化/文明的学科特点,也一直在提倡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综合研究;第三,比较文学也一直在关注与强调如何在教育方式与学习方法上结合当今的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既探索文学中的科技问题,也强化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如VR小说);但是在第四点,即新的评价机制上,比较文学学科甚至所有文学类学科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即以什么途径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学以致用”这一动态化隐性指标要求。所以教师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学科整合型教师,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学科复合型人才,“学以致用”,将是比较文学乃至所有新文科未来教育实践的主要挑战。梁佳阳老师认为,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跨学科的选课机制作为参考,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学科进行新文科的建设和完善,以培养出涉及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并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观念。文婷婷老师补充说,新文科建设就是在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来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跨学科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比如电影艺术这门学科的出现、还有工业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出现,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结果,也是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所以2019年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它的重点不仅仅是在跨学科、跨专业上,更重要的在于该如何跨,和哪些学科、专业跨,如何把握其程度。来自东北大学、黄山学院、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张海艳、赵自云、陈泳桦等也参与了互动并发表了个人见解。

刘洪一教授高度评价本期学术沙龙的选题意义,并对大家的探讨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新文科建设与交叉学科建设是时代需要、历史必然,首先要以“历史大尺度”看待知识与学科的流变,学科的边界始终伴随着社会形态、生产业态、人才需求等处于不断的变移之中,特别在以“加速冲力”发展的现时代,变化速度一日超过百年,更不能抱残守缺,固步僵化;二是要有“螺旋动变的发展观”,既要看到传统学科分类精细化之长,更要看到学科细分、学科壁垒带来的问题局限,以及对认知事物、人才培养可能带来的偏斜影响;三是要坚持“信息整体性原则”,借助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工具和方法路径去获取整全的信息,力避盲人摸象,寻求对事物更加接近真实的认知。他进一步指出,致力于交叉学科融合、实现新文科突破,是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建院的初心,寄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要通过艰苦探索、长期努力,真正能为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转型,为传承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出深圳学者、深圳学派应有的贡献。